当前位置:首页 >> 妇联工作 >> 论坛苑 >> 交流思考

金宁社区关于失独妇女生活现状的调研

时间:2017-12-27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   来源: 无锡市梁溪区妇联       字号:[ ]

近年失独家庭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。什么是失独妇女?指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严重伤残、死亡,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。经历“老来丧子”的人生大悲之后,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。

为进一步了解摸清失独妇女的生存现状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情况,走访了宁北小区的失独妇女,走进她们的生活、倾听她们的心声和诉求。发现其中存在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:

扶助政策及形式不完善。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,停留在单一的经济抚恤层面。其扶助制度对伤亡、伤残独生子女年龄、失独妇女年龄等都有规定,49岁以下失独妇女等家庭不能申请扶助金。可见其局限性,不能彻底解决失独妇女目前面临的困境。
精神、健康状态深受影响。失独妇女遭受“白发人送黑发人”的厄运打击,无法接受现实,精神、身体遭到极大伤害。她们往往选择自行封闭,逃避社区活动;生活态度冷淡,无生活质量;容易触景生情,感到悲伤。加上年纪普遍较大,因长期悲伤影响了视力、肢体运动功能、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,身体状况欠佳,生活更加困顿。
对养老问题普遍担忧恐惧。深受“养儿防老”传统观念的影响,她们普遍担心生活无法自理时无人照顾。有人表示曾想去养老院,却因为没有子女导致院方不敢也不愿收。院方表示,一旦有个三长两短,医院没有能力和责任去处理。经济的困顿、亲情的缺失、老去的现实,养老的担忧更增添了“白发人送黑发人”的痛楚。

失独妇女的问题和困难:

一、社会和个人缺乏对失独妇女的关心。多数人对失独者还是没有什么概念,并不了解她们的需求和痛苦,更别说去关心帮助她们。一些失独妇女她们选择了“弃世”自动脱节疏离于社会,使得很多人都无法走近她们。甚至有些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她们,非但不关心帮助还歧视她们,毫无疑问是在她们的痛苦上雪上加霜。

二、无人养老,无人送终。“不怕死,只怕老,只怕病”这是失独父母最贴切的表述。她们大多数面临有钱难买养老服务,只因无监护人。养老院以“没人签,出了问题谁负责”为由将失独老人拒之门外。另一部分失独父母经济困难,身体健康状况欠佳,她们的晚年生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受着双重的折磨,养老面临着窘境。

三、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。失独妇女的心理咨询、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,目前国内在这领域的专业人员和机构很少,极少失独父母能得到专业治疗。这一空白常由亲戚、朋友等安慰填补,这非专业的心理医治却极为有限。

对缓解失独问题的几点建议:

完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。建议相关部门提高扶助金标准,同时整合社会资源。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,建议出台相关规定,对身体较差、丧偶的失独妇女要求入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给予优先入住;建立失独妇女医疗“绿色通道”,定期为失独妇女健康体检和上门义诊,实现失独人员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,实现安度晚年。
着力解决失独妇女的内心孤寂,丰富其精神生活。以重建失独妇女的精神家园为重点,组织、引导和鼓励其参与老龄大学活动、社区各种精神文化活动。同时,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她们的生活、心理动态,主动上门沟通,解决实际困难,让她们早日走出阴影。还可通过建立“结对子”帮扶;建立年老、身体不好的失独妇女联系卡;日常走访谈心;组织户外文化娱乐活动等,为其提供归属感。
建立关于失独群体的专业心理咨询。在其主动要求或自愿接受的情况下,联系专业人员免费为失独者进行心理干预辅导,帮助她们调整认知、分散注意力。尽可能帮其缓解精神抑郁,让她们慢慢从失独之痛中走出来,重新找到生活的目的和动力,开始人生的另一个篇章。

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慢慢步入老年,而独生子女作为这些父母唯一的期待,一旦遭遇不测,带给父母灭顶之灾的精神冲击。我们有必要开始倾听他们的声音,了解他们的苦衷,并且扶起他们的双手。

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有其政策方面的原因,也有现实方面的原因。养老问题不单是一道德问题,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和子女相对减少,必须改变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,修筑一条让失独妇女能够继续生活的轨道,帮助他们在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。

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

关闭窗口